發布日期:2020-03-17發布者:陳歡歡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懷揣一個中國“煤炭夢”——2040~2050年進入井下無人、地上無煤、純清潔能源的煤炭工業5.0時代。
6月4日發布的2017中國煤炭企業科學產能排行榜顯示,我國正在向這個“煤炭夢”穩步邁進。
面臨當前嚴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謝和平希望將煤炭科學產能理論體系作為今后新建礦井準入以及煤礦關停并轉的依據,引導和倒逼煤炭產業的理念革命、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使我國煤炭行業真正走上綠色、科學、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早日實現“煤炭夢”。
煤炭科學產能形成理論體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隨著年初實施煤炭去產能和煤礦減量化生產政策措施,全國煤炭供需形勢由嚴重供大于求逐漸轉為供需基本平衡,全社會存煤在連續四年增加后出現下降,煤炭價格也合理回歸。但由于回升的時間較短,大多數煤礦仍處于累計虧損狀態,煤炭需求基本面并未發生明顯改變。
根據《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我國“十三五”產能總體目標是化解淘汰過剩落后產能8億噸/年左右,增加先進產能5億噸/年左右,同時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煤炭生產開發進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5000萬噸級以上大型企業產量占60%以上。
謝和平指出,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長期以來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去產能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但去產能不是不要產能,而是發展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煤炭科學產能概念的提出正是對什么是先進產能、什么是落后產能給出了界定和標準。
謝和平提出的“煤炭科學產能”是指在具有保證一定時期內持續開發的儲量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方法將煤炭資源最大限度采出的生產能力,是煤炭行業和礦區綜合能力的體現。其指標體系涵蓋安全、綠色、高效三方面,包括生產安全、職業健康、節能環保、回收利用、資源節約、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效率等7個一級指標和百萬噸死亡率、職業健康檢查率、塌陷土地治理率、原煤生產人員效率等14個二級指標。其中,較大以上安全事故指標實行一票否決。
“目前已經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及科學評價方法,成為衡量煤炭企業科學化開采水平的標準,也是國家制定煤炭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謝和平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蔡美峰評價稱,安全、綠色、高效這三大指標非常科學,應成為我國煤炭科學去產能的三個重要抓手。
淘汰落后產能大有可為
2016年,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課題“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采技術與戰略研究”和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點基金項目“中國煤炭企業科學產能評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中國煤炭企業科學產能排行榜首次發布,對全國105家煤礦企業進行了科學產能的測評,結果顯示,科學產能平均得分79.83分,科學產能礦井占比79%。
今年,在各方大力協調之下,參評礦井數量大幅增加到406家,測評樣本數量提高了約3倍,測評礦井的累計生產能力達到12.3億噸,約占當年全國原煤產量的36.2%,代表性大大提高。
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院長申寶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今年樣本數擴大的前提下,科學產能平均得分仍然比去年有所提高,達到81.1分,科學產能礦井的占比也由79%提高到85%,有347家煤礦屬于科學產能范圍,“說明我國煤礦科學產能整體形勢向好,特別是安全綠色開采方面的指標數據明顯向好”。
調研數據顯示,這406家煤礦中,383家礦井的百萬噸死亡率為0,占比93.87%。僅有一家礦井發生了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在安全指標一票否決的前提下,這家企業的排名也滑落至最后一名;生產綠色度平均得分為25.26分,其中有356家礦井得分高于綠色指標基礎分21.05分,占比87.5%;生產效率方面的平均得分為20.43分,其中有287家礦井高于基礎分18.71分,占比71%。
申寶宏指出,綜合來看,生產安全程度總體最好,綠色程度次之,而生產效率則根據資源開采條件呈現出較大程度的分化;從井型結構來看,千萬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礦得分明顯高于中小型煤礦,充分反映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技術方向;神華集團下屬煤礦普遍分數較高,不僅代表了我國的先進水平,甚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位置。
謝和平認為,科學產能是煤炭企業實現科學開采、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產能非常有效的技術工具和方法,尤其在當前煤炭產能嚴重過剩、落后產能實施退出機制的情況下,科學產能大有可為。但實現科學產能并不容易,需要高新技術支撐、現代化規范管理保障,還需要政策支持和全社會的廣泛認同。
政策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總經理王安認為,煤炭科學產能是行業健康、安全、高效發展的依據和導向,建議由各大部委在政策上給予推廣支持。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則透露,協會下一步將把“煤炭科學產能”和“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兩大體系中的安全質量標準體系融合在一起,設計出真正代表行業科學化水平的指標體系進行推廣。
申寶宏則表示,課題組希望在學術層面繼續推動煤炭科學產能的推廣,使其真正成為行業內自發參與的、有行業標桿性質的指標體系,推動行業內自發的升級換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周世寧提出:“如今煤炭行業形象不佳,年輕人還不如我們當年多,要通過科學產能提高行業形象,鼓勵年輕人從事煤炭行業。”
對此,申寶宏指出,能源革命對于煤炭行業來說首先要提高自身競爭力,“不然不是別人來革命,而是我們自己就要革命了”。他表示,煤炭工業現在已經發生了用工荒,年輕人、高學歷人才進來得少,如果將來煤礦都達到科學產能,用工人數降低、效率提高,待遇水平也大大提高,加上技術升級,實現“地面操作、地下開采”,不愁沒有人才。
謝和平一直在提倡加快實現“煤炭夢”:2020~2030年,建成超低生態損害與超低排放的機械化、信息化煤炭開發利用體系,進入井下少人、接近天然氣排放水平的煤炭工業3.0時代;2030~2040年,建成近零生態損害與近零排放的智能化、多元煤炭開發利用體系,進入井下無人、接近清潔能源排放水平的煤炭工業4.0時代;2040~2050年,建成煤基多元、開放、協同、綠色開發利用的清潔能源基地,進入井下無人、地上無煤、純清潔能源的煤炭工業5.0時代。
要實現這個“煤炭夢”,謝和平指出,還需要在技術層面加強向科學產能的引導。隨著煤炭開采深度的逐步增大,深部煤炭資源的綠色安全高效智能開發成為未來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這就必須要顛覆現有的煤炭開發理論與技術,實現煤炭開發方式的革命。